我們就是「使者」
某個逝去的生命,究竟曾為了什麼而存在?對生者又有何意義?存在於眼前,無從改變、無法擺脫的哀傷、悔恨與失落,生者又該如何面對?顯而易見,死亡的事實無法改變,失去的事物也無法重拾。然而,《使者》這本書,讓生與死巧妙連結,串聯誘發出不同的溫暖意義。
使者,讓死者與生者見面的窗口,專門接受生者的請託,召喚往生的人見面,但是限定兩者一生僅有一次,僅有一晚的生死會面。閱讀中會不禁疑惑?「使者」的存在意義究竟是什麼?生者能主動召喚死者,死者卻只能答覆會面的意願,這似乎表示死者是為了生者而存在。但是,這樣是正確的嗎?是好的嗎?也許生者想和死者見面,根本就是單方面自私的想法。但是逐漸深入內文,就會發現:死者為了活人而存在有其正向的意義。「使者」的作為就是希望死者生前所擁有的故事,能對還留在世間的人們有所助益。有趣的是,使者是個真實的人類,他並非異次元的神靈,因此當他見證各式的起伏人生時,很難單純作一個旁觀者,有時候自己的心情也會受到波及,再加上不時會受到請託者的猜疑及誤解,讓這份無酬的義務工作,顯得格外神聖難得。
除了往生者和使者兩個角度,本書最重要的核心其實還是在生者身上。作者透過5款人生故事,分別呈現出現代人的煩惱與弱點:平凡粉領族的孤獨憂鬱轉而崇拜偶像、身負重任長子對兄弟的猜忌、高中同學對摯友的嫉恨、中年男子對於失蹤多年情人的執著、使者自幼難解的傷痛……每個人皆有自己的心結與傷痕。這些生者無法突破自己內心的難關,他們很幸運可以透過與死者會面獲得小小解脫。因為,生者可以為原本可能擁有的生命的亡者,認真地過日子,這或許是在世者的自我安慰,但也許每個人都需要處在死者的注視下生活,就如同無論身處何地何事,舉頭三尺有神明一般。有個具體的身影比起從未見過的神明感覺更真切,而這份隨身的真實感,似乎也能讓自己擁有繼續前進、繼續活下去的力量。
我認為這本書不是奇幻小說,應該界定為心靈療癒小說。小說的最後為使者所創造的生死會面作了一番回歸現實的詮釋:使者所召喚的不像是死者的靈魂。那些死者的身影都是因為有人「想見一面」,才由記憶匯聚而成、擁有自我意識的殘影。由此可見,生者的心念力量有多大。若我們的內心滿是痛苦、憤怒與自憐,這些態度只會為人生帶來苦痛。相反地,只要我們大量累積樂觀、感恩與自信的態度為自己充電,漸漸地,我們便可以感受到這些所帶來的正向力量。「向自己內在探尋,那兒有熠熠盛光,正等著發亮。」改變態度後所帶來的強大力量,不僅可以改變原本痛苦的人生,更可以帶我們到達自己從未想過的高度。隨之讓自己獲得自由,讓心思擺脫過去、展望未來,這似乎比透過與死者會面更積極務實多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