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囉!您好,歡迎參觀~

※若要轉載文章或照片&圖片,請留言告知喔!謝謝~

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

《沉默博物館》書評:沉默地瞻望未來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◎    推薦閱讀:小川洋子沉默博物館


沉默地瞻望未來
任何東西如果丟著不管,最後都會變成粉末。蟲子、黴菌、空氣、鹽、陽光都是敵人,世界上的一切都會被它們分解,沒有任何一樣東西能夠保持不變。所以,人類創造出博物館,而「保存」就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功能。《沉默博物館》是小川洋子繼《無名指的標本》後,再次從新的角度封存曾經的回憶。《沉》書中的主角是一位博物館技師,他於文中曾說過一句話,剛好為兩本書下了極貼切的註解:我的工作就是盡可能撿起更多從世界邊緣滑落的東西,並從這些東西醞釀的不協調中找出意義深遠的價值。

故事場景設定在一個不知名的僻遠村莊,文中每個角色包括主角皆無名字,全篇主角以「我」發聲出現,其他的人就以少女、老嫗、園丁、管家、刑警……陸續登場,讓故事氛圍從頭到尾都透露出一股飄渺、神秘、詭譎的味道,一如小川洋子一直以來的文風。故事一開始主角受到一位性情古怪老嫗的委託,千里迢迢來到這個偏遠的山莊,成立一個奇特的博物館─「沉默博物館」,裡頭收集所有已故村民們的遺物。有別於主角以往建立博物館的經驗,老嫗費盡畢生的心血,希望主角能打造一個「蒼老世界的安息地」。這讓我聯想到在克羅埃西亞有一個「分手博物館」,裡面收集全球各地的分手故事及戀愛紀念品。博物館的主人說:收集這些物品展出,不是為了留住傷心和痛苦的瞬間,而是希望提供一種「心理療法」,與別人分享痛苦經歷,要比獨自忍受更容易康復,從而重新獲得對愛的希望。這與「沉默博物館」具有異曲同工之妙,雖然過往已逝,然而曾經擁有將被永恆的保存下來。

沉默博物館除了「保存與展示」之外,最重要的步驟是「蒐集」。因為人會不斷的逝去,就會有遺物產生,而本書去搜取遺物的方式全憑直覺,老嫗傳授她的搜取原則如下:尋求的物品必須最生動、最忠實地記憶了那個肉體曾經確實存在的證據。否則,那個人走過的歲月就會從基礎開始崩潰,會永遠阻止死亡的終結。這和回憶這種感傷無關,當然更不牽涉到金錢價值。搜取遺物的標準看起來很有意義,然而搜取的過程卻是以不為人知的竊取方式,每每讀來都令人膽戰驚心!緊接著又陸續發生怪異的少女命案,讓本書像是陷入死亡氛圍泥沼中,難以掙脫。主角在搜取遺物時擁有兩面心情,一方面難以克服竊取的罪惡感;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渴想完成使命的成就感。無論如何,主角對於遺物其實自始至終都擁有根深柢固的熱情,年幼時他不顧哥哥的決定,硬留下母親的遺物,那是一本書,主角每晚都要翻閱這本書才能獲得平靜、安然入睡,主角認為:當意識即將離開肉體的那一剎那,藉由和肉眼看不到的遠方某種力量對話,可使心情平靜下。巧妙的是死亡與入睡,就好像右手和左手一樣相似,密不可分。

然而,死者的家屬從未張揚遺物失蹤,文中提及家屬也許是告訴自己:這些死者的生前所愛,和故人一起上了天堂。也許如此家屬的心情反而會平靜下來。而搜取遺物的主角,雖然和死者沒有任何關係和情感,不過因為竊取遺物的罪惡感壓迫,也讓他產生和家屬相同的感覺,認為遺物是死者帶走了。他同時也安慰自己:只要我們在尋求遺物,對遺物充滿慈愛,就不可能有人從邊緣滑落,被黑暗吞噬。但是,我們清楚地知道:再大的博物館,所蒐集的也只是這個世界一丁點的片段而已。而沉默博物館還有一個缺點,就是無法參觀自己的遺物,就好像任何人都不能出席自己的葬禮一樣。也許就如同主角所言:博物館太複雜、太深奧了,博物館有博物館的世界,但大部分人只是在門口徘徊,就感到心滿意足了,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真正踏入這個世界的深處。

無論我們是否能深入博物館的廣闊世界,小川洋子仍用心創作出幾個明顯的對比,引發我們思考:一、博物館在保存「珍藏」物品的同時,也「處份」消滅即存的物品,這是為了騰出展示空間,而博物館物品的生死就存在於人類價值觀的取捨;二、「沉默博物館」為了取得更多死者的遺物,而產生幾起製造死亡的行動,形成本末倒置的荒謬感;三、主角的哥哥是一位自然老師,他重視肉眼看不到的世界,如顯微鏡下的驚奇世界,而主角從小就費心蒐集各式物品,努力使它長時間保持原來的樣子,與哥哥重視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完全相反;四、一般的男生大多是從棒球中學習人生,而主角卻選擇從顯微鏡學會關於世界的一切。

全書不斷環繞著「沉默」的意念行進。文中除了「沉默博物館」沉默地表達死者生前的故事之外,還出現了「沉默傳道士」,他們的修行不是靠語言傳道,而是靠人們向他吐露心聲時,將其引進沉默的小世界,把秘密的話語封存在身上及皮毛深處。這有一點像是放棄肉體,向心靈深處逃亡的感覺。若沉默修行士不小心說話破戒,就必須在冰室冰凍舌頭以作懲戒;另外,故事中還提及以殘酷手術縮小耳朵以避稅的過程。懲罰舌頭、縮小耳朵,這不就是「忌聽、忌說」之意嗎?小川洋子想表達的也許是:想要知道未來,就把耳朵捂起來。於是,就可以聽到身在遙遠未來的自己內心的聲音。有時無聲勝有聲,也許當我們長時間沉靜下來、仔細聆聽,或許就能不斷聽到自己真正的「心聲」了。

也許,故事悲傷的圓圈毫無停滯地繼續旋轉:主角必須捨棄親人和曾擁有的原則繼續為「沉默博物館」奉獻下去,但是故事還是正向地引導我們:必須心存感激,不能憎恨,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所有事都有意義,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有意義,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有理由、都有含意,都具有價值,每一件遺物也一樣。製作東西是人類所有行為中最尊貴的,人類建造博物館,就好像在模仿神明創造花朵和繁星。創造搜集遺物的博物館就是見證一個曾經活過的證明,但也許還有更積極的釋意,如同主角所說:那些遺物好像在訴說他們在死後世界的樣子。而遺物或許不是封閉過去的箱子,而是映照未來的鏡子。所以,讀這本書並不是在耽溺過去,而是在瞻望未來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